巴彦淖尔旅游切换城市

㕵㕵㕵  查看地图

乌拉特中旗简介

乌拉特中旗位于巴彦淖尔盟东北部。地处东经107°16′~109°42′,北纬41°7′~42°28′,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,东邻乌兰察布盟达茂旗、包头市固阳县,南与乌拉特前旗、五原县、临河市、杭锦后旗毗邻,西接乌拉特后旗。中蒙交界国境线184.4公里。距临河市161公里,包头市219公里,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391公里。
【地形地貌】 乌拉特中旗为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地带,平均海拔1 280米以上。由阴山山脉东西向的二狼山、 乌力亚斯太山、查石太山分割为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,从南向北依次为山前平原、山地、丘陵、高平原地貌。地势南低北高,高差1 020~1 600米。狼山山地最高峰哈拉阿拉峰1 912.1米,余为1 280~1 854米。
【气候】 乌拉特中旗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,深居大陆内部,具有高原寒暑剧变特点,四季分明,春干燥多风,夏短促干热,秋温和凉爽,冬漫长寒冷。全年干旱少雨,气温年日较差大,有效积温高,无霜期短。年平均气温3~6.3℃,7月最高,平均19.8~23.4℃,极端最高气温37℃(1961年6月10日),1月最低,平均-11.7℃~-16.9℃,极端最低气温-34.4℃(1954年12月31日)。平均气温年较差为35.6~37.1℃。日照年平均3 098~3 250小时,日照百分率为71~73%,光能丰富,为全国长日照区。无霜期年均99~129天。降水量年均115~250毫米,由东向西、由南向北逐渐递减,分布不均匀,年际变化大,最多降水年份432.6毫米,最少63.8毫米,极端降水量36小时,达600毫米(1975年8月5日),蒸发量2 032~2 958毫米,是降水量的11~16倍。
【水文】 乌拉特中旗由两大水系组成,属黄河流域的黄河水系和内陆河流域的内陆河水系,以狼山山地丘陵与乌兰察布高原交接处为分水岭,以北为内陆河水系,以南为黄河水系,引黄最大年引水量为2.2亿立方米,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.28亿立方米,主要河流有东乌盖河、狼山口河、乌兰补隆河、呼勒斯太沟、海流图河、罕乌拉河、乌布拉格河、牧仁河、前达门河、海力素河、吉日嘎朗图河、纳林河、乌兰伊力更河等。属黄河水系的湖泊有牧羊海等。属内陆河水系的有桑根达来诺尔、查干陶勒盖诺尔。
【自然资源】 乌拉特中旗境内阴山山区和北部高平原为广袤的草原,前山河套灌区是主要农业区,东南部山旱区为农牧结合半农半牧区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,已发现各类矿藏65种,具有一定工业开采价值的50种,已开发利用的有36种。砂金、煤、珍珠岩、褐铁、赤铁、硫铁、铅、锌、石英、石灰石、石墨、云母等。野生动物有石鸡、野兔、狐狸、盘羊、黄羊、野驴等。野生植物有山榆、山柳、柠条、梭梭、蒙古扁桃等。中草药材有甘草、麻黄、柴胡、锁阳等。其它资源有太阳能、,年平均风速2.6~6.1米/秒。风能储量为2 089.5~4 383.8千瓦/小时/平方米,为自治区风能最佳区,在全国居第二位。日照时数长,太阳辐射年总量144.4~153.3千卡/CM2,为全国高日照区之一。
  赛罕区发展旅游业,要以草原文化为特色,结合实际强化旅游大产业观念,加快小城镇和农业、工业、生态园区建设,加强与周边区域联合,开辟精品线路。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,加大投融资力度,形成全方位、多元化投资体系,使旅游业逐步成为我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。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实施“124”工程,即:围绕一个中心,开发两个重点,抓好四大系列。
【概况】 乌拉特中旗全旗总面积22 744平方公里(2 309 587公顷),其中耕地面积74 401.3公顷,占总土地面积3.22%;牧草地面积2 200 124.21公顷,占总面积的95.26%。全旗总人口137 120人,其中城镇人口27 635人,农村人口84 761人,牧区人口24 724人;蒙古族25 374人,占18.3%;汉族112 575人,占81 %;其他少数民族1 000人,占0.7%。人口出生率7.17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3.99‰。旗辖5个镇、8个苏木、3个乡。旗人民政府驻地海流图镇是全旗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中心。
巴彦淖尔旅游:
杭锦后旗旅游 临河市旅游 乌拉特后旗旅游 乌拉特前旗旅游 乌拉特中旗旅游 五原县旅游 磴口县旅游